由于排水管道一般都敷設在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的市區,管道周邊充塞著雨水、污水、煤氣、電力、熱力、通訊電纜等各種市政管道和設施,因此改造工程實施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目前,國內的非開挖修復技術使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包括:拉入式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復技術、聚氨酯等高分子噴涂技術、翻轉式原位固化修復技術、機械制螺旋管內襯修復技術、不銹鋼雙脹環修復技術、點狀原位固化修復技術等。但是,對于嚴重坍塌、破裂、變形的大直徑排水管道,通常只能采用傳統開挖換管的方式修復。

圖一:管道修復前排除檢測
排水管道結構性缺陷非開挖修復技術采用管內注漿對滲漏點進行堵漏、加固坍塌處周圍的土體、利用液壓頂升系統安裝鋼環片對管渠變形、坍塌部位進行恢復、加固預處理,預處理完成后,采用噴涂、原位內襯修復技術對結構性缺陷排水管道進行修復,恢復其使用功能。
該技術施工速度快、安全系數高。采用聚氨酯膨脹材料對管道滲漏點進行堵漏,及時有效地消除滲水對施工環境的影響,提高了施工的效率,節省施工時間 ;采用聚氨酯膨脹 材料對管道坍塌部位處理,不僅添堵了管道周邊的細小空隙, 并能夠穩固周邊土體,保證了施工環境的安全。
采用該修復 施工工藝,內襯修復后表面較為光滑,管道過水斷面幾乎沒有縮小,排水流量沒有減少,維持了原管道排水設計流量的功能。同時該技術不需開挖路面,只需在檢查井處設置臨時圍欄,對周邊交通、附近管線和建筑物幾乎沒有影響,施工期間仍維持原交通運行方向 ;施工過程噪聲低,對周邊居民 生活影響較小,能做到綠色施工、節能環保。

管內注漿方法:
采用化學注漿技術對管道塌陷、變形位置進行管內注漿,先對塌陷位置進行止水,然后進行土壤穩固。管道內部的注漿止水范圍為滲漏點上方 ;然后再注確保土體的穩固,在管道塌陷部位以 15°的角度斜向外打入注漿管,注漿依次間隔進行。
塌陷部位掏挖和鋼片內襯施工方法
土體穩固后,塌陷土體的掏挖以 400mm一進尺。采用兩個半圓鋼片拼裝成圓管,并固定牢固形成內襯,鋼片壁厚 不小于 5mm,固定兩端,中間預留注漿孔。在施工過程中 應對未掏挖部分進行臨時支撐,邊挖邊撐。待第一進尺掏挖、內襯鋼片完成后,再進行第二進尺掏挖及內襯鋼片

紫外光燈架的拉入速度應根據管徑、壁厚及燈架組合確定。固化過程中,內襯管內部應保持壓力,使內襯管與原有的管道緊密接觸。襯管固化后,緩慢將管內壓力降低至大氣壓。固化后應拆除站頭,拉出底膜,將內襯管端頭切割平整。
傳統的修復方案會造成嚴重的交通影響,采用噴涂工藝對有結構性缺陷的渠箱進行修復,該施工技術不需要開挖路面、作業占地面積小、可分段施工、實施靈活,最大限度地 減少了對市政道路交通的影響。施工速度快,確保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